必一·运动操场边的数字:初中体育老师的薪资密码
当第一缕晨光刺破云层,李伟已站在操场中央。作为市重点中学的体育老师,他正指挥初二(3)班的男生们做热身拉伸——弓步压腿时,裤脚沾满露水,额头的汗珠却顺着脸颊滑进衣领。这节早训课,是他每天雷打不动的“必修课”,也是他工资单上“课时费”三个字的具象化注解。

一、被低估的“体力劳动者”
翻开李伟的工资条,基本工资3200元,课时费按每节15元计算(每周18节课),再加上班主任津贴600元,扣完社保后,月入不足5000元。“刚工作时,我以为体育老师工资会比主科高,”他苦笑着摇头,“毕竟我们天天在户外,风吹日晒,可现实是,连语文老师的补课费都比我的课时费高。”
这种落差源于社会认知的惯性:在许多人眼中,体育课是“放松课”,体育老师是“看孩子的”。殊不知,每一节规范的体育课背后,藏着教案设计、器材准备、安全预案的三重压力。李伟的抽屉里,整齐码放着《田径训练手册》《篮球战术解析》,还有为不同体质学生制定的个性化训练方案——“这些都不算‘业绩’,但确实占用了大量私人时间。”
二、隐形付出的“无价账本”
去年区运会,李伟带队拿下4金2银。颁奖仪式上,校长拍着他的肩膀说“功不可没”,可回到学校,他才发现自己的“功劳”只换来了200元奖金——还是从德育处挤出来的“额外补助”。更让他无奈的是,为了备战比赛,他连续三个月利用午休和放学后时间加练,妻子抱怨“你工资没涨,黑眼圈倒多了几圈”。
体育老师的“隐性成本”远不止于此。疫情期间,线上教学让主科老师忙得团团转,体育老师却成了“主播”:李伟对着镜头示范居家锻炼动作,剪辑短视频教学生跳绳,甚至熬夜设计“亲子运动游戏”——这些工作没有计入任何考核指标,却耗尽了他的精力。
三、破局的“薪”思路
近年来,随着“体教融合”政策推进,部分地区开始调整体育教师待遇。比如李伟所在的城市,今年将体育教师的课时费上调至25元/节,并增设“运动成绩奖”——若学生在市级以上比赛中获奖,指导老师可获得1000-5000元不等的奖励。
但这些变化仍显缓慢。“如果想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干体育教育,得让他们看到职业尊严。”李伟说,他曾遇到一位毕业生,因“觉得体育老师赚不到钱”而改行做了健身教练,“其实我挺羡慕他的,至少他的汗水能直接换成会员费,而我们还在为‘是否该申请一点训练器材经费’发愁。”
夕阳西下时,李伟带着学生们慢跑回教室。汗水浸透的运动衫贴在后背上,他却笑着说:“看着孩子们跑过终点线时的笑脸,我觉得这工资买不了房子,却能买到一群少年的健康。”
操场边的数字,从来不只是冰冷的工资条,更是无数体育老师用青春浇灌的梦想——他们守护着少年的筋骨,却也盼望着社会能给这份坚守,多一些实在的温暖。

留言: